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MOTU M2 評測 - 搭載高品質 ESS Sabre32 Ultra™ DAC 的錄音介面

我們先前曾經評測過四聲道的 MOTU M4 錄音介面,該產品以其高品質的設計與全彩 LCD 顯示的輸入/輸出電平表令人驚艷。今天,我們將要評測同系列中最新且最平價的產品——MOTU M2。這款來自美國製造商的錄音介面,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內部硬體相較市面上的廉價產品有著明顯的品質躍升。當然,MOTU 的 M2/M4 系列可視為相對於更專業的 AVB 系列的簡化版本,少了硬體效果處理器以及螢幕上的進階控制功能,但它們卻繼承了高階產品中所使用的 ESS Sabre32 ES9016S DAC,帶來優異的技術參數與耳朵可辨識的出色音質。

如同我們曾提過的,MOTU 的 M2/M4 錄音介面聚焦於高品質 DAC、低延遲與精準的峰值電平表。我們還可以補充一點:M2 搭載了相對響亮的耳機放大器,其核心為 OPA1688。

在 MOTU M4 的評測中,我們曾表示彩色電平表是最大的失望,因為其顯示的不是峰值電平,也常錯過輸入過載的情況。但這次出現了奇蹟!透過最新的驅動程式與韌體更新後,這些電平表終於如預期般正常運作——它們的顯示結果與錄音軟體中的峰值電平完全一致。現在你終於可以直接從硬體電平表上追蹤過載,這對所有 M2/M4 使用者來說都是極佳的消息!

在進入評測主體前,讓我們先看看 MOTU M2 的規格。

MOTU M2 規格

  • 形式:2 進 / 2 出 USB 錄音介面,具備錄音室級音質
  • DAC:ESS Sabre32 Ultra™ DAC 技術
  • 輸入:2x XLR/TRS Combo Jack(麥克風/樂器),各自具備前級增益調整、+48V 幻象電源與監聽切換按鈕
  • 輸出:2x TRS(平衡、直流耦合)、2x RCA(非平衡)、1x TRS 耳機輸出
  • MIDI I/O:1x MIDI IN / 1x MIDI OUT(共16聲道)
  • USB 連接:USB-C(兼容 USB-A),採用 USB 2.0 音訊標準,支援 Windows / Mac / iOS
  • 耳機輸出:ESS DAC 推動的 TRS 輸出,具備獨立音量控制
  • 支援取樣率與位元深度:24-bit,支援 44.1k 至 192kHz
  • 延遲表現:96kHz 下僅 2.5ms(取決於緩衝區設定)
  • 彩色 LCD:輸入/輸出電平顯示
  • 直接監聽:支援每個輸入的硬體監聽(單聲道或立體聲)
  • 回送錄音功能:支援 Loopback,適合串流或 Podcast
  • 幻象電源:各輸入皆可個別開啟 +48V
  • 電源供應:USB 供電(含電源開關)
  • 安全設計:具 Kensington 防盜鎖孔
  • 機殼材質:金屬堅固外殼
  • 重量:約 610g
  • 尺寸:190 x 108 x 45 mm
  • 包裝內容:M2 主機、USB-C 轉 USB-A 線材、內盒印刷說明、MOTU Performer Lite、Ableton Live 10 Lite、6GB 音效素材(Big Fish Audio、LucidSamples、Loopmasters 等)


內部硬體、結構與功能

這些規格與 MOTU M4 基本一致,但有一項很重要的差異需要說明:M2 並不具備純粹的 Line 輸入。換句話說,內部的 Combo XLR/TRS 插孔中,TRS 僅支援樂器輸入(Hi-Z),無法切換為純 Line 模式。雖然你仍可將其當作 Line 輸入使用,但訊號會經過麥克風前級放大器,會有更高的失真。公平來說,這點是所有入門級錄音介面的共同點,M2 並不例外。如果你需要乾淨的 Line 輸入來接外部前級或效果器,那麼 M4 才是你的選擇。否則,如果你不在意這點,那 M2 就很適合。

接下來我們拆解 M2 觀察其內部硬體與電路板。雖然硬體設計接近,但聲音表現還是可能有很大差異,因為會受到電源系統、時脈產生器等多方面影響。這些並非肉眼可見,依靠品牌經驗與設計 reputability 才是關鍵。值得一提的是,M2 是在美國設計與製造的,PCB 標示為德州的 Virtex 工廠所組裝。這對於「現在什麼東西都中國製」的說法是有力的反駁,實際上哪家公司設計與製造設備仍有明顯差異。


M2 搭載的是 XMOS XU216 微控制器,負責處理 USB 2.0 資料並傳送至 DAC。介面選用 USB-C,是較新且堅固的設計,但傳輸協定仍為 USB 2.0。

與 M4 使用的 4 聲道 AK5554 ADC 相比,M2 採用的是 2 聲道 AK5552。其動態範圍為 115dB,總諧波失真加噪音為 -106dB,雖不算頂尖,但遠優於入門介面。至於 DAC 則為 ES9016S,動態範圍達 124dBA,實測提供約 120dBA,表現非常優異。

耳機輸出部分使用 OPA1688 放大器,在低失真下可提供 50mW/32 歐姆輸出。雖然數據上不是最高,但一些廉價的介面可以將輸出功率降低 10 倍。在這裡,即使使用高阻抗耳機,音量也足夠了,3.3Vrms 測試音訊在驅動高阻抗耳機如 Beyerdynamic 990 PRO 中沒有任何可以聽見的聲音問題。

大多數現代錄音介面都有相當不錯的麥克風前級放大器。讓使用者感到驚訝是件很難的事,但 MOTU 工程師卻做到了。一款非常有趣的美國麥克風前級放大器,THAT 6263 採用數位控制,結合了前置放大器、控制器和 ADC 緩衝器。增益範圍為-8dB至+34dB。顯然,裡面還有一個額外增益級。

MOTU 的驅動面板提供一項實用的「Use lowest latency」勾選框,允許你啟用或關閉額外的緩衝區,以提高速度或提升穩定性。這讓使用者能根據工作需求,在延遲與穩定度之間取得理想平衡。

在啟用該選項後,使用 64 buffer 時的延遲約為 6.5ms,已是非常不錯的表現。若進一步設定為 32 buffer,延遲將大幅下降至 4.5ms。而在 96kHz 取樣率下,延遲甚至可低於 3ms,表現令人驚艷。這樣的表現對於即時訊號處理,例如演奏 MIDI 鍵盤或即時處理吉他音色,顯得特別重要。

ASIO 驅動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功能,是「Loopback」與「Loopback Mix」虛擬聲道。這些虛擬聲道可以將所有來自輸入與輸出的聲音混合後,傳送回系統主機。對於希望將播放聲音串流至網路的使用者(如直播、Podcast、遠端教學等),這是一項極為實用的工具。

麥克風前級放大器的品質非常好。在我們看來,錄音中的聲音稍微強調了中頻,在「存在」區域它們顯得更明亮一些。這在連接廉價電容麥克風時具有良好的效果,使它們的聲音更生動,而無需在 2 kHz 範圍內進行均衡或使用插件進行飽和。聲音立即變得相當壯觀,但不會過於刺耳或出現任何可聽見的失真。

我們還應該注意,與 MOTU M4 一樣,M2 的所有編碼器都是數位的。控制器本身的感覺與類比可變電阻器相同,但所有參數(輸入電平、線路輸出音量、耳機輸出音量)均在兩個聲道上同時以 1 dB 的增量進行對數變化。同時,控制器沒有像數位編碼器那樣的點擊,並且控制器本身有停止和當前位置的標記。這種解決方案的優點是您可以將所有輸入和輸出聲道的等級設定為完全相同的等級。在任何層面上,左右聲道之間都不會出現不平衡。這簡直是個巨大的運作優勢!

缺點是您無法看到當前音量等級(以 dB 為單位)和增益(以 dB 為單位)——螢幕上除了峰值計之外什麼也沒有。這些峰值表僅顯示達到旋鈕的數位訊號電平,即它們不依賴線路輸出旋鈕的當前位置。最好在旋鈕旁邊標上 dB 標記,就像廉價的混音控制台一樣。至少幾十 dB 的劃分。不幸的是,外殼上沒有標記。介面中沒有任何處理,也沒有低切濾波器或均衡器。一切都是為了在 DAW 中進行進一步的程序處理而設計的,順便說一下,軟體包中包含了精簡版本。

總的來說,我們感覺 MOTU M2/M4 就像是更高級的專業介面 MOTU 624 以上版本的試用版,其中的一切都實現得非常完美,沒有上述缺點。例如,在 MOTU 624 上,只要您觸碰耳機旋鈕,螢幕就會立即顯示 PHONE VOL -3.0 dB。此外,旗艦 MOTU 音訊介面具有強大的硬體效果處理器和透過 iPad 控制混音器等的功能,能夠將多個裝置連接到一個系統中。所以它是完全不同的一類硬體。 MOTU M2/M4 是一款純粹針對個人用途設計的 2 至 4 聲道輸入/輸出裝置。而這樣的專注定位,正是該品牌值得稱讚之處。

說到線路輸出的音質,MOTU M2/M4 值得高度讚賞。在這個價格區間,它無疑是領導者。聲音表現非常出色。我們將 ADAM 主動式監聽喇叭分別接上 TRS 輸出與喇叭的 XLR 輸入,也將 RCA 輸出接至 RCA 輸入。在這兩種連接方式下,聲音都非常好:細節豐富、開闊自然、毫無失真。你會感受到 MOTU 有意地將所有附加功能極力簡化,只為了用最好的聲音來打動使用者。耳機輸出表現也很不錯。雖然其表現稱不上是同級最強,但其輸出功率約為 50mW,對大多數消費級耳機而言已綽綽有餘。

MOTU M2 評測總結

我們終於來到 MOTU M2 評測的尾聲,是時候做個總結了。這間美國公司推出了兩款極具競爭力的平價錄音介面,專為音樂人打造。無論是 M2 或 M4,在錄音室環境下都有著優於入門機種的麥克風前級與 ADC。此外,TRS 與 RCA 的連接選項也非常齊全,對應使用者不同的輸出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彩色電平表經過更新後,終於能正確顯示錄音過程中的瞬間峰值,這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改善。

M2 與 M4 的差異其實非常小:輸出與麥克風輸入完全相同,甚至連 PCB 都幾乎一模一樣。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是否需要乾淨的線路輸入。M2 並未提供這樣的輸入,僅有高阻抗的樂器輸入,代表訊號必定會先經過前級放大,這會讓 M2 的 TRS 輸入在聲音上略遜於 M4 的直通 TRS 輸入。不過,就像我們說過的,這其實是大多數平價錄音介面都會遇到的設計取捨。除此之外,只有 M4 提供輸入與輸出監聽的平衡調整功能,這在錄音時播放伴奏並同步錄製人聲或樂器時會很實用。如果你的使用情境主要是輸出播放,那麼選擇更便宜的 M2 是絕對沒問題的。如果你目的是專業工作,需要混響、內建 DSP 效果器,或有聲道擴充的需求,那麼應該考慮 MOTU 更高階的型號。我們是否推薦 MOTU M2?——答案是肯定的。MOTU M2 在各項功能與音質上的表現,完全對得起它的價格,甚至超出期待。

優點 Pros

  • 以價格而言具備極高價值
  • ESS Sabre32 Ultra™ DAC 帶來極致清晰音質
  • 低延遲表現出色
  • 真正實用的彩色峰值電平表
  • 結構堅固的金屬外殼
  • 獨立幻象電源與監聽切換按鍵
  • 支援 Loopback 回送錄音

缺點 Cons

  • TRS 輸入僅支援樂器模式,無法切換為純線路(Line)模式
  • LCD 電平表無法顯示目前音量或增益的 dB 數值,資訊不夠全面
  • 耳擴非同級最強,但對此價位產品仍屬可接受範圍

綜合評分 

9.0 / 10


文章來源:SoundGate